世界历史网是一个记录世界国家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故事的网站!
我想看 东吴疆域 制台 隋朝皇帝 莫桑比克历史 汉成帝 殖民时期 历史瞬间 女强人 慈安 彼得大帝 周文王 货币战争 古代高考 官兵薪饷 清明 将领 遗言 国旗 国务卿 名将
世界历史 > 中国 > 中国通史 > 野史秘闻 > 中国古代时期的告密

中国古代时期的告密

时间:2015-07-07 | 文章来源:世界历史网 | 查看次数: | 收藏到:

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告密者,最早的大概要算崇侯虎,据《史记·殷本纪》记载,商纣王淫虐无道,先后杀害了无辜的九侯(鬼侯)、鄂侯,西伯姬昌,也就是周文王,听说了这件事,就叹了一口气,崇侯虎知道了,就告诉纣王,纣王于是把西伯囚禁在羑里,西伯的大臣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救出来,周文王努力修德,发展国力,最终消灭了崇侯虎。

仅仅是在私底下叹了一口气,就被举报而入狱,并险些丧命,这实在是令人恐怖,谁愿意生活在这样的国度里面呢?商纣王的亡国,不是偶然的。

中国古代时期的告密-世界历史网

在取代商朝的周朝,也有一个糟糕的统治者,在对待告密的问题上,比商纣王更进了一步,他就是周厉王,这个家伙很暴虐,国人无法忍受,都发牢骚表示不满,周厉王找来一个卫国的巫师,来监视敢于议论自己的人,发现一个杀掉一个,于是国人都不敢说话,“道路以目”,也就是路上见到了都不敢打招呼,只是互相使个眼色,周厉王洋洋自得,告诉召公说:“你看我牛叉吧,现在谁也不敢说我的坏话了。”召公摇头说,这不叫牛叉,这是作死。

“防民之口,甚于防川。”防止民众不说话,就像堵塞河川一样,是堵不住的,一旦决堤,会淹死很多人,所以,真正正确的方法是疏导,要让老百姓发言,通过听取他们的意见,来了解自己的得失,从而改进自己的言行和施政方法,周厉王不听,继续用高压政策压制言论,过了几年,忍无可忍的国人发起暴动,把周厉王赶下台,流放了。

周厉王虽然失败了,但是他鼓励告密,并由政府组织人马来监视民众的方法,却极具生命力,后来不断被许多喜欢独揽大权、加强对人民的控制、拒绝听取不同意见的统治者所继承和发展。

战国时的法家就主张严密控制民众,把他们像牲畜一样驱赶着去耕战,商鞅在秦国变法,“令民为什伍,而相牧司连坐。不告奸者腰斩,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,匿奸者与降敌同罚。”建立户籍制度,五家为一保,一家有罪,九家都要举报揭发,如果不揭发,十家都要连坐同罪,“告奸”的人赏爵一级,与在战场上杀一个敌人是同样的功劳,而藏匿罪犯的人,判处与投降敌人同样的罪罚,本人处死,家产全部抄没,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国家法律形式鼓励告密,为了打击知情不报行为,甚至不惜采用殃及无辜的连坐方式,给人民带来巨大的恐慌,使其人人自危,被迫互相举报,所以秦国人变得毫无道德感,邻里甚至家人之间互相告密成为家常便饭。

最可笑的是,商鞅因为变法和自己的刻薄寡恩得罪了很多人,包括太子,当信任他的秦孝公死后,新君和大臣们就要治他的罪,他一路逃亡,却没有人敢收留他这个陌生人,因为怕连坐获罪,商鞅不由得感叹道:“嗟乎!为法之敝一至此哉!”严刑酷法的弊端原来这么大啊!最终商鞅被秦国人车裂了,这就是所谓的“作法自毙”。

与法家不同,儒家却是非常反对告密的,认为告密会破坏善良的风俗、和谐的气氛,造成人们之间的猜疑和紧张,使得家庭、社区乃至整个社会都被割裂。

《论语·子路》记载:“叶公语孔子曰:‘吾党有直躬者,其父攘羊,而子证之。’孔子曰:‘吾党之直者异於是,父为子隐,子为父隐,直在其中矣。’”叶公告诉孔子:“我们那里有一个坦白直率的人,他父亲偷了羊,他这个做儿子的便去告发。”孔子说:“我们那边坦白直率的人和你们不同:父亲替儿子隐瞒,儿子替父亲隐瞒,直率就在这里面了。”如果连一家人都互相举报,那么这个社会该多么可怕!儒家推崇伦理,最重父慈子孝,所以孔子认为父子互相回护,隐瞒罪过,是属于直率的行为。

儒家在这个问题上的主张,后来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观念,从汉宣帝起,“父子相隐”、“亲亲相隐”的法律原则被历代所遵循,但是,自朋友、乡人而外,告密就非常常见了,更有几段特别黑暗的时代,如汉武帝“告缗”政策时期、武则天专政时期、明代、清代“文字狱”时期,都是政府鼓励告密的最严重的时代。

其中明代的“厂卫”特务制度就是其登峰造极之作,锦衣卫、东厂、西厂、内行厂这些特务机关横行天下,让人闻之色变。

以上是从最高统治者和政府法律的层面来谈的,那么在先秦时期,普通贵族和人民有没有什么告密的故事呢?我们来简单地说两个。

春秋时郑国的大臣祭仲专权,郑厉公感到自己的权力被他夺走了很多,就要祭仲的女婿雍纠帮助自己干掉祭仲,雍纠接受了这个任务,打算在郊外宴请祭仲,在宴席上下手杀掉他,但是雍纠嘴风不严,把这个计划告诉了他老婆,也就是祭仲的女儿雍姬,雍姬就去问母亲:“父亲与丈夫哪个更亲?”老妈毫不含糊地马上回答:“人尽夫也,父一而已,胡可比也?”两条腿的男人到处有,每个都可以做丈夫,但是父亲可只有一个,根本就不是一个层次的,怎么可以比呢?雍姬听了,恍然大悟,立马就把老公的密谋出卖给了父亲祭仲,祭仲非常果断,先下手为强,把雍纠杀掉了。郑厉公没想到自己的计划就这么毁于一个女人的告密,恨铁不成钢地说:“谋及妇人,宜其死也。”这么大的事情居然和女人去商量,死了活该,他知道祭仲还留了一手,没有对自己直接下手,也知道自己的实力不足以对抗祭仲,就载着雍纠的尸体逃亡到蔡国去了。

这个故事说的是亲人之间发生了极大的利益冲突,相关的人如何取舍的问题,这种情况比较极端,也比较罕见,我个人以为,不能太责怪雍姬的告密,父亲和丈夫,她只能要一个,实在是太为难了,她既然知道了这件事,告还是不告诉父亲,都必然会损失一位至亲的人,她是被迫陷入政治斗争中的不幸女人。

另一个故事是:晋国的公子重耳,也就是后来名震天下的霸主晋文公,因为国家内乱,被迫逃亡。他到了齐国,齐桓公对他很不错,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,还给了他二十乘车马,这么好的待遇,让重耳感到非常舒服,就不想离开齐国,想终老于此了。跟随重耳的子犯、赵衰等人觉得公子安于逸乐,丧失了远大志向,这不是个办法,于是就在桑树下密谋怎么把重耳弄出齐国,重新上路,为什么要密谋呢?因为当时齐桓公死了,齐国经历了一场内乱,诸侯开始离心,都不太听使唤了,齐国的霸主地位坍塌了,如果此时作为客人的重耳也要离开,齐孝公很可能会大怒,那么大家就都危险了,所以,要谈论走的话题,不能公开谈,只能偷偷谈,没想到一个养蚕的女人正在附近的桑树上采桑叶,把他们的密谋听了个清清楚楚,马上告诉了重耳的齐国老婆姜氏,更没想到的是,这个姜氏不是个平常的女人,她居然把这个告密者杀掉了,然后对重耳说:“你有四方之志,真是好男儿!偷听到你们出走计划的人,我已经帮你杀掉灭口了。”重耳莫名其妙,说:“我可没有什么四方之志。”姜氏说:“你还是赶紧走吧!留恋妻室,贪图安逸,确实会败坏一个人的名声,晋国的群公子,就剩下你一个人在了,你回去,一定会得到晋国!”重耳还是不愿意走,于是姜氏与重耳的舅舅子犯合谋,把重耳灌醉之后,拉上车离开了齐国。

这位姜氏真是一个胸怀大略,富有牺牲精神的女人,完全脱离了儿女情长的“低级趣味”,见识超群,下手也极果断,如果各方面机缘都凑成的话,以她的才能,完全可以成为一代女主。

那位采桑的告密女,或许是出于对国家或主人的忠心,或许是想得到奖赏,但是不幸遇到了姜氏,人生在不该终结的时候意外地终结了,所以,要告密的人,不要想当然地以为自己一定会得到奖赏,前面等着你的还不知道是什么呢,也许是升官发财,也许是一把屠刀,主人的心态,有时你真的是摸不透的。

告密的动机,千差万别,告密的结果,万别千差,被出卖者固然一般都会陷入悲惨的境地,但告密者和鼓励告密者却也未必一定有好下场,通过上面的几个故事,读者也许会对此有进一步的思考罢。

本文发布于世界历史网的文章,如有转载,请注明原文摘自于世界历史网:https://www.shijielishi.net/zgtongshi/yeshi/680.html,注明网址来源;谢谢配合!

相关文章标签: 中国 中国古代 告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