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历史网是一个记录世界国家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故事的网站!
我想看 华夏文明 春秋时代 汉宣帝 明武宗 羽毛扇 泰国 元宵晚会 军阀 罗托鲁阿 军力报告 巴基斯坦 许世友 周恩来 李师师 生平事迹 开国功勋 大阅兵 安哥拉历史 爱沙尼亚 南朝版图
世界历史 > 中国 > 中华民国 > 风云人物 > 白崇禧真的是民国时期的“战神”吗?

白崇禧真的是民国时期的“战神”吗?

时间:2014-10-30 | 文章来源:世界历史网 | 查看次数: | 收藏到:

白崇禧是中华民国的陆军一级上将,首任国防部部长,在中国近代史上,尤其是军事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。

白崇禧真的是民国时期的“战神”吗?-世界历史网

早在1935年的时候,广西就出版有《白副总司令演讲集》,抗战爆发后又陆续出版有五卷本的《白崇禧言论集》;1938年3月,第一本关于白崇禧的传记《白崇禧将军传》由新中国出版社出版;两个月后,建国书店又出版了《李宗仁与白崇禧》一书。

此后数十年中,陆续有白崇禧的传记问世,尤属台湾“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”出版的《白崇禧先生访纪录》和华艺出版社的《白崇禧传》(程思远著)两书最具代表性,时至今日,由白崇禧将军之子——白先勇先生编著的《白崇禧将军身影集》也终于问世了。

本人对后代写先辈的传记始终不抱太大希望,往往会受到个人感情因素的影响去夸大传主,对于部分不利于传主的事件也会予以回避,白先勇也难以免俗,如对白崇禧几次反蒋的原因大都避而不谈,对白崇禧在抗战期间的经历“只褒不贬”,内战时期更是“重政略军”。

书中的部分说法也值得商榷,如该书上卷第114页有言“父亲抵京次日(指1937年8月5日),日本各大报头条登出——战神莅临南京,中日大战不可避免”,这里的“日本各大报”、“头条”、“战神”,直接将白崇禧捧上了“战神”的地位,可是这个说法有没有可靠的原始材料来证实呢?

据笔者调查,此说始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陆续出版的数本白崇禧传记,但对于这一“报道”分8月5日和8月6日两说,又都没有提供原始依据,无奈中,笔者只得自行查阅日文报纸,遗憾的是,前后查询五份,都没有只字提及,这个说法到底是怎么出现的呢?笔者认为仍需寻找有力证据。

不过,白先勇的这本著作仍然为读者提供了不少新的说辞,也讲述了不少传主的家事。

那么,白崇禧究竟是不是“战神”呢?

白崇禧一开始的戎马生涯是和黄绍竑一起度过的,他们一起参加学生军,一起进入武昌陆军中学,又一起考进保定军校三期,而且还都学步兵科,毕业后又一起分配到广西陆军第一师第三团当见习官。

白崇禧生来就有带兵打仗的天性,也在军旅初期生涯中习惯了担当部队主官,之后机缘巧合的是,军校同学陈雄带着白崇禧一同觐见孙中山,并且要到了广西讨贼军第五师的番号。

两人兴冲冲地带着这个名义回到梧州后,黄绍竑却嫌这个番号不响亮,三人一合计,干脆就叫广西讨贼军,黄绍竑任总指挥,白崇禧任参谋长,广西讨贼军的名号就这么打出来了。

不过这事在黄、白、陈的回忆录中都打了马虎眼,他们将孙中山授予的名义统一改了口径,坚称孙给的番号就是“广西讨贼军”,没有师的番号,好在《陆海军大元帅府公报》有明确记载,有兴趣的读者可找来一阅。

不管这个部队的名义叫什么吧,黄绍竑走向独立自主的时代来临了,白崇禧也开心地返回到部队,只是他觉得自己当参谋长不如带兵,就借负责制订部队编制的机会,提议由自己兼任第一团团长。

黄绍竑和白崇禧虽然是老搭档,但是他明白,两人从广西学生军开始地位就完全一样,如果在这个时候让白崇禧当了团长,让他有了兵权,那么在部队中亲近白崇禧的人,就会在无形中抱成一团,万一他们拥白崇禧取而代之,后果不堪设想。

与其埋下祸根,不如扼杀在萌芽中,黄绍竑就找来白崇禧,好说歹说让白崇禧打消了这个念头,此后讨贼军与李宗仁的自治军合流,并统一广西,新桂系三巨头就这样出现了,按照座次,李宗仁第一、黄绍竑第二、白崇禧第三,但在实际上,黄绍竑、白崇禧之间早就由于兵权而产生裂痕,这就使白崇禧逐渐向李宗仁靠拢了。

白崇禧今后就只能当一个参谋长了吗?当然不是,北伐给了他一个很好的机会,当时广西部队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,白崇禧自然成为该军参谋长的不二人选,他利用部队重编的机会,再次提出兼部队主官的要求,这个提议照样被黄绍竑否决。

不过,此时已不是黄绍竑一个人说了算,因为上面还有一个上级,那就是支持白的军长李宗仁。

李宗仁对白崇禧的态度和黄绍竑截然相反,他知道白崇禧能打,且一直想带兵,就给了他一个机会,让他兼任第一旅旅长,可是白崇禧的这个旅长当得并不长,就当了四个月不到的部队主官,且得时常照顾全军的参谋业务,这真正带兵的时间就更少了,那么,他去哪了呢?

内战中的桂军,虽散布在华东、华中两个战场上,但鲜见硬仗,基本在打酱油,白崇禧有自己的算盘,他依然想保存实力,唯一的莱芜战役,还是因为部队主官的异动,而未战即败,桂军在基本没有受到较大损失的情况下,度过了三年,而白崇禧也在1948年由国防部长调任华中“剿匪”总司令。

现在有不少人说白崇禧在担任国防部长前夕曾前往东北指挥作战,并在四平大败林彪,白先勇《战后国共东北之争》一文中也指称由于蒋没有采信白崇禧乘胜追击的建议,片面下停战令,给了林彪喘息之机,方导致日后东北惨败,本人认为,此二说有待商榷。

我们知道,白崇禧前往东北之前的实际指挥者是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,前线指挥由副司令长官郑洞国负责,根据史料记载,白崇禧是在5月17日奉命前往督战的。

这里的“督战”是什么意思呢?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亲临前线监督作战,那么作为督战官的白崇禧有权直接干涉指挥吗?笔者目前还无法给出结论,不过郑洞国《我的戎马生涯》一书对白在东北有相当长篇幅的记述:

“5月17日特派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将军到沈阳视察,白氏在当晚与杜聿明将军详细分析、研究了北满军事情势后,又于次日在杜将军陪同下亲临我设在开原的前进指挥所视察……白、杜二位将军都认为攻下四平街是不成问题的,但白将军对于我们下一步攻占长春、永吉的作战计划却有些忧心忡忡……莫若打下四平街后不再向长春北进,这样一则可以缓和国内外舆论的非难,二则可以获得整训部队的时间,假如与中共和谈失败再发动进攻不迟。杜将军则力争一举攻下长春、永吉……这时,我们闻报右翼兵团……并未遇到解放军的有力抵抗……这个消息使白将军非常高兴,他也预感到解放军可能不会固守长春,遂又拉着杜将军一同到红庙前方视察。据说在火车上二人继续研究进攻长春、永吉的问题……最后白氏总算放下心来,对杜说:‘如果确有把握的话,我也同意一举收复长春、永吉。那么你就照原计划打,我马上回去同委员长讲,收复长春、永吉后再与共产党谈判下停战令。’白、杜二将军当日即同返沈阳。次日,白氏便飞回南京……。”

可见,“停止北进”是白崇禧的本意,又何来主张乘胜追击被否之说,据台湾编写的《戡乱战史》记载,国军总攻四平发生在5月16日,也就是白崇禧抵达东北的前一天,此时国军已占据绝对优势,而白抵东北的次日,即18日,林彪就经过中央的同意而放弃四平,同一天白也返回南京,试问,白仅在17日这一天,即便亲自干涉指挥,对于整个战局又能起到多少作用呢?

国民党在徐蚌会战之后,精锐基本丧失,此后蒋介石被迫下台,使新桂系登上了政治舞台巅峰,李宗仁也成为代总统,但是白崇禧和李宗仁所期待的划江而治却没能实现,在这种情况下,白就只能与中共正面交锋了。

奇怪的是,白崇禧虽然信心十足,但却没能掌握住那些被他部署在两湖的军队,白崇禧重蹈了1929年的覆辙,他对局势太乐观了。

当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后,湖北的张轸和湖南的陈明仁先后起义,这使新桂系的根据地广西直接暴露在解放军的面前,直到此时,白崇禧仍然困兽犹斗,他集中桂军主力于衡阳、宝庆地区实施反击,“小诸葛”的名头虽然在青树坪捞回一票,但是还不到一个月,他的主力就反遭解放军的重创,这一次,他是重蹈1930年的覆辙了。

桂军主力一战即败,其他各路桂残军自然也挡住不住解放军的进攻了,很快,各路桂军或灭或降,只有少量部队逃到越南,尽管白崇禧要在广西实行总体战,尽管还有人愿卖命,但一切都是徒劳的,很快,白崇禧不得不放弃苦心经营了数十年的根据地——广西,黯然南渡台湾。

综观白崇禧一生,历经阵战无数,可谓一员杰出将领,但在实战指挥上,白崇禧的优势则更多地表现在参谋业务上,用当年军中流传的话来说,白崇禧能入列“民国三大参谋长”而不是“三大指挥官”,也是有一定道理的。

可以说,“小诸葛”之名名副其实,但“战神”之誉就姑妄听之吧!

本文发布于世界历史网的文章,如有转载,请注明原文摘自于世界历史网:https://www.shijielishi.net/minguo/renwu/105.html,注明网址来源;谢谢配合!

相关文章标签: 民国时期 战神 白崇禧